地理环境
罗城镇地处浅丘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2.6℃,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38.2℃。年无霜期达334天,年日照近1200小时,年降雨量1200至1500毫米之间。镇域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犍为县工业和农业重镇,农业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适宜各类作物栽培,且生长良好,素有“犍为粮仓”之称。土壤由紫色页岩发育成的中壤、轻壤。镇域内工业资源有盐矿、煤矿、石灰石、铁矿、铝钒土和石英砂石矿。现有国有私营和其他企业等219个,其中:私营企业23个,丰富的矿产形成了罗城现有以采掘、制盐、建材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
建筑特色
镇区域中心以别具风格的“船形街”(凉厅街)构成,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建筑风格采取川南民居的穿逗木构架式,竹编夹泥,白灰粉墙,小青瓦屋面。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全长209米,座东向西,南北宽9.5米,象一把织布的梭子,从空中鸟瞰,人们称它“云中一把梭”,从远处看,象搁在山顶上的一只船,人们又称为“山顶一只船”,别具匠心的建筑群令世界注目。国内外影视界、建筑界、旅游界等以及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再说长江》栏目前来拍摄和考察。
景区历史
1986年5月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凉厅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2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推介为“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之一。
据《县志》、《罗城历史乡土记》载,“土人”(当地农民)为了调换耕牛,欧姓人在镇东杨家湾的大榕树下修建了几间避雨的草房,作为以物调换耕牛的“调市”。后来张姓人在镇东另设一调市,形成了上下罗城。清朝同治年间,上下罗城终于相接,形成了后来的罗城基本格局。这个小“调市”是罗集四面八方的“土人”建造而城,故称“罗城”。繁体字的“罗”是上下结构的“四维”,“四维”是东南西北的名称,故得“罗”字;“城”为“土成”,意在“土人”会聚而成,两者意为罗城镇名。随着回族迁来,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市场的逐步扩大,地形交通的重要,作驿站,便成为用兵的“军事铺”,故又叫“罗城铺”。民国时期更名为“罗城乡”。解放后于1952年建政时设立罗城区、罗城乡并设置“罗城镇”。1989年12月撤销罗城乡大同乡并入罗城镇。1992年9月撤销竹山乡、白鹤乡、青狮乡并入了罗城镇至今,同时撤销罗城区公所。
责任编辑: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