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一个古朴淡雅、清闲而别致的古镇——元通古镇。最早历史记载,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建置距今已有1600多年,在西南的古镇中也可算得上久远。元通古镇为AAAA级景区,位于成都市崇州市,距成都市区约40公里,距崇州城区约11公里,北连青城山、都江堰,距青城山仅20公里。与同属崇州的街子古镇相距8公里、怀远古镇相距9公里,它们构成了崇州的“古镇金三角”。
元通古镇地处三江汇流之地,发源于龙门山脉的文井江、味江和泊江在此汇合,水流资源丰富,水运发达,因而又有“川西水乡”之称,古镇因码头而兴。自建镇之日起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元通古镇便有了“小成都”之称。如今,随着旅游业兴起,鳞次栉比的店铺,熙熙攘攘的老街,又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
来到古镇,目光立刻就会被那座高大、壮观的古典塔楼所吸引。塔高八层,矗立江中,灰色琉璃瓦装点着古朴的风韵。
“元通”的镇名是怎么来的呢?据史料记载,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从苏州乘船沿长江来到四川,随长江支流岷江至风景秀丽的元通镇。当时镇上仅有四条街道,范成大取名“东盛、双凤、麒麟、增福”,并流传至今。范成大在元通古刹圣佛寺留宿时,还写下了歌颂元通风景美好的诗篇。他把唐朝玄奘大师从西域取经回来的故事以及西域佛经的博大精深向圣佛寺住持介绍,住持深受感动,于是派了聪明的圆通小和尚随范成大乘船从都江堰出发,来到都府长安,拜玄奘大师名下,潜心学习西域佛经,经过20多年的精心研究后,回到故乡,传扬佛法。由于圆通大师研究西域佛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在其99岁圆寂之后,为了纪念他对西域佛经传到四川所作的贡献,寺名便改为“圆通山长寿寺”,并且在文井江上修了长寿桥——川西第一廊桥,将靠近长寿寺的街道命名为长寿街,到了民国时,简写为元通寺。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以寺名为场名。
古镇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千百年来,江水滋润着这方土地。江岸之外,良田万顷;古镇街头,院落森森。大小不一的街巷保存完好,木板青瓦房相连成片。遗存至今的古老民居,泱泱然散发着浓浓的古韵。挪动每寸脚步,推开每扇窗棂,似乎都闯开了历史的大门,情不自禁地走进过去,走进历史。一幢幢民房,一条条街巷,抚摸着这历史的边边角角,似乎找到了片刻的宁静。
元通古镇水陆码头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水陆码头的历史。从元通起航,经白马渡、徐家渡、方渡,顺着境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西河到新津龙王渡,然后入岷江。今天,元通古镇水陆码头“芳洲”牌坊十分醒目。
元通古镇上的、长寿街、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等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古街基本上都是连排商铺,街道的大部分都是沿江而设。
元通古镇,在历史上,是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它是由文锦江、味江、泊江三条江在元通古镇汇合而成,故将此江取名为汇江。这里,曾经繁华一时。
汇江桥,川西第一铁索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名宝胜桥。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更名汇江桥。桥长156米,高6米,宽2.5米,铁索8条,三墩四孔,几座桥墩带歇山顶的凉亭在宽阔的江面上颇显风致。桥头两端各有30米长的引桥,两端桥头各建有两座造型典雅的桥头楼。原先,在下场处有座清代嘉庆年建的汇江桥(距今汇江桥有近三百米),遭洪水冲垮,光绪年重建,后又因清明会人多坍塌,募资再建,造型如同今日之桥,可惜毁于“文革” 。1986年,又募资重修了今天的汇江桥。每年清明时节,沿河举办传统的清明会,人涌如潮,货积如山,交易游玩,极尽场镇之享乐繁侈。汇江桥上站满了人俯视两岸胜景,有宋人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之气象,故而元通古镇有着“活的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湖广、江西等地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场镇繁华,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广东客商在元通镇建立了广东会馆。辛亥革命后因政局混乱,广东会馆只余三段门墙。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会馆残存门墙的基础上照原貌重建。
歩入广东会馆正厅,“造福乡邦”金字招牌记载着广东会馆的宗旨。
麒麟街走到头,便是与文化街相交的一个丁字口,左手是此前我们走过的汇江桥的那个桥头,右手是一座牌坊,而丁字口迎面的则是一座塔型的建筑,名叫惜字宫。
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焚化字纸,别有字库。古时出于敬惜字纸的风俗,中国很多地方均建有类似亭或塔的炉体,用来焚烧字纸,四川多称为“字库”或者“惜字宫”。嘉庆《四川通志·祠庙》说:“惜字宫,古禹庙也,前殿祀仓颉,中殿礼禹王。”元通古镇惜字宫,因年代久远2007年底以惜字宫字库为中心的第一个古街群落重建,惜字宫字库为5层6面加一个顶的塔式古典建筑,周围是休闲广场,字库的每一面都有历代书法家和文人的赋画诗作,“惜字宫”的石碑安放这里,惜字宫字库成为古镇的中心和元通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元通古镇天主教堂,建于1903年,至今114年保存完整。天主教堂的门壁中式传统中透射岀异域欧洲风情,砖石结构的仿三叠檐牌坊,造型却是爪角微翘的歌德式门壁,并排着三孔门洞,门楣上方书写“诸圣之宗”四个题字。大门为歌德式建筑,顶竖十字架,其他的则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它的门联中提到孔子,门楣门壁上的浮雕都是仿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掛落,教堂两侧的窑雕式对联是用元通土陶工艺制作的,足以证明元通100多年川西唯独的土陶制造史。
“黄家大院”内,林茂花盛,两旁的水池里,竖立着一排土红色陶瓶,水从瓶口不断地流出,落入瓶体上的数个小盆之中,十分有趣。
黄氏故居、罗氏故居、黄氏宗祠、王国英故居等6处大院和多条古街连通古汇江桥和惜字宫,字库、广场,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小成都”古街群落。
文昌阁是镇子地标建筑。阁下的元通豆腐乳,是当地有名的特产。
走在元通的古街巷上,脚下的石板路,历经数百年却依然平整。清瓦,白墙,整齐排列的店铺,以前的米铺,陶瓷铺,印染铺,修理铺……店铺的门面大多是木板镶嵌式的,些许老旧甚至残破,透着沧桑。一些老店铺的门上挂着字号店招,炫耀着悠久的历史与曾经的繁华 。尽管因为游人稀疏,大多店铺都关门歇业,略显得冷清,但是来到古镇,不正是为了享受这份清雅吗?
古当铺, 元通历史上有当铺数家,现存“古当铺”位于半边街南端,右边紧靠西河。清末民初,上场开有当铺,其他有胡润生等七家当铺。民国后期,物价暴涨,到典当时,当铺收回的本利实物折算,不足原有的十分之一,因而七家当铺全部倒闭。古当铺见证了元通当年水陆码头物资交流和商贸往来的繁荣盛况。
元通镇的建筑,都是原汁原味的老建筑,也保护得很好。完全没有过度开发的痕迹。不像其他的一些“人造古镇”,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这一份闲情,给原本有些闷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爽。
镇子不大,但真要逛起来,一时半会还真转不完,累了,找间茶馆小憩一下。
在四川,逛古镇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坐下来摆摆龙门阵,品一碗盖碗茶。
逛了大半天,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回家那是必须的。一路逛,嘴几乎也没闲着,吃的就没多大兴趣往回拿了。通向江边的岔路,琳琅满目的竹编让我们停下了脚步。
看到这个,忍不住小兴奋了一下。满满的儿时记忆——农村的孩子,几乎都是在这样的背篓里长大的。孩子在里面可站可坐,手脚都很自在,没有一点约束感。大概也是因此养成了四川人悠闲散漫的生活态度吧。
元通古镇,悠闲的古镇。众多的历史遗迹以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筑,构成了目前成都周边值得去细细品味,耐人寻味的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