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游览小众特色古镇,四川有一个地方你一定不能错过——有着“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之称的水磨古镇。水磨镇地处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距离成都约70公里。
这里山明水秀,充满着浓郁藏羌风情。“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明代诗人郭庄为古镇的美景写下的最好描述。在如今已涅槃重生的水磨镇中,您能发现被赋予的南粤新元素和内地风情,与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这里也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步入古镇,就能看到边上的这个建筑,它叫做羌碉,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上面有四个字——水磨羌城。
据记载,商代就有部落在此聚居,而且都很长寿,被称为"老人村"。后因当地人利用寿溪河水推动石质器具加工粮食,远近闻名,故改名水磨至今。重建后的水磨镇也依然是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让“水磨”两字深入人心。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羌碉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碉的下面几层用来驻兵和堆放粮食,最高一层用来观察敌情和施放烟幕。一般在羌族聚居地,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碉楼,连接起几百里间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点燃碉上的烟幕,很快就把战争的信息传到百里之外。
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就能发现,羌碉的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但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却能稳固牢靠,经久不衰。比如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碉楼还发挥着便于取水的作用。泉水从雪山上来,通过地下暗道流向各家各户,所有的地下水道相连。平时给山寨的人们带来用水方便,但一到战时,它还可以作为逃离敌人围困的交通暗道。
羌碉作为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使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战乱纷争中得以传承。
除了地理纬度,时间维度上的人和事物,更让人沉迷。等到有机会的时候,不如亲自一来,再继续探寻羌碉的秘密和这个被誉为“云朵中的民族”的古老羌族还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