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里,是隐藏在大凉山中的桃源秘境。
木里北邻稻城、理塘,西连云南的中甸、丽江。高山峡谷地貌,使得这里的气候、土壤、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
森林、河流、山涧瀑布、湖泊、雪峰,组成了木里独特的高原风光;藏、彝、汉、蒙古、纳西等21个民族聚居,又赋予了木里浓烈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意蕴。
靠山吃山的环境条件,加上多民族生活智慧的融合,在木里形成了民族风情浓厚、文化特征明显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遗视角看木里,可以感受到木里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独特审美。
传统竹制茶具:质朴实用的手工制品
木里传统产品的篾编技艺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紧密结合,并有其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以它特殊的编制工艺和造型,其产品的整体编制技艺技术精湛,有实用大方、形状美观等各种特点。
传统的手工竹制茶具用当地野剑竹作为原材料,选用韧性好、纤维细密的青剑竹,砍竹、划竹、编织,经纬交叉,仅一个人便可独立完成线条明朗、外形各异的茶具。其具有较强的生活使用价值、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受到木里各民族群众特别是藏民族的青睐,经久不息,世代延续相传至今。
传统藏式陶制茶具:充满原始色彩的陶艺
藏式茶具外形独特,使用方便,便于携带。被木里各族人民广泛使用,工艺流传至今。
制作藏式茶具的工具均为硬实木材,无需任何金属工具。整个制作过程充分体现了在远古时期的制作痕迹和原始风格。各种制品粗犷大方,形状各异,线条清晰,充分展示出一种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略带有一点宗教原始色彩。
制作茶具的泥是一种特殊的泥,颜色分黑色和褐红色,将两种泥土分别捣碎成粉末,过筛,按一定比例混合、捶打后,揉制成粳米面状团泥,再用棉布或麻布袋包好,放置在墙脚阴暗潮湿处若干时间。一般情况下,最好的制作时间是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
藏式木制茶具:车刀与木头的创造
藏式茶具有较强的日常生活实用价值和收藏、观赏价值,百年来一直受木里各民族,特别是藏民族的青睐,经久不衰,世代延续。
木制茶具制作时,所需各类材料分别于在每年农历8、9月份的时间,上山找年代久、花纹好的材料,没有树桩、根、疙兜等,做出来后才能有价值,受人喜欢。
从选取材料至做出成品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且茶具外形及尺寸全在手握车刀人的感觉之中,靠个人技术来决定成品的优劣,是一项纯手工艺的工作项目。
在现代文明和现代机器革命的冲击下,其加工设备还是制作成品仍相传至今,已充分证明了它的重要价值。它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也展示并保存了木里的地方文化特色。
木里麻布:传统纺织、染色技艺的结晶
木里麻布手工纺织技艺,系西南一带的纯手工织物,俗称“土麻布”、“粗麻布”等,分上中下三等,图案以线条为主,简洁大方。俄亚纳西族麻布手工纺织技艺,系作坊式粗纱织布工艺,一幅二十公分左右宽,十多米长的上等麻布,需要一个娴熟技艺人织上一个月才能完成,这里蕴含着高超的技巧和繁杂的劳动,大大小小的工序共三十多道,其主要工序有十道。
传统的手工织布机,编织一块布匹,需要三四天的时间。纺织好之后,添加一些毛线花色或染色,就成为了各色美观实用的麻布,然后做成各种好看的服饰。
藏族毛织品:可以传家的耐用织物
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织品编织就是先辈们世代相传留在木里民间的一项生活和生存必需的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木里民间毛制品编织的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先们不仅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还用他们的智慧编织出了形式独特、民族风格浓厚的既有价值又有实用性的生活必用品。木里县民间的毛织品品种多样,主要织品有毛大衣、毛帽、毛裙、毛毯、藏被(栽绒被)、毛绑腿、毛腰带等。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藏被(栽绒被,当地藏语称:密争),花形和图案显得简洁而夸张,既保暖又防潮。又如当地的藏式背包,花色和图案有近百来种,纹饰色彩的组合富有节奏感,具有浓烈的藏民族风格。
其编织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编织一件制品可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工序繁多且复杂,每制作一件制品需要较长时间,具有柔软、平整、密度紧、质地厚、保暖、经久耐用和传代性强等特点。
擦窝:木里传统药食
“擦窝”是由味似苏打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道苦涩。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
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藏区首屈一指的灵丹妙药。木里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的梦窝地以生产传统医药“擦窝”而享誉藏区,历史上当地居民都要上缴“擦窝”税,四面八方到这里交易、买购“擦窝”的人数以千计。它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谋生手段。
“擦窝”制作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灿烂的传承文化成为木里藏区藏族文化长廊中的一枚瑰宝。在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人们生病只能靠身体自身抵抗力和利用巫术治病的年代,擦窝成了百病神药,实质上它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只是有解毒、治胃痛的作用,可在无药的年代,它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自身价值。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及周边各族群众的青睐。它在藏区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老百姓仍然坚持从事这门技艺,不仅是看重其药用价值,更是人们对古老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记忆。
在木里县千年的历史中,这些非遗技艺只是沧海一粟,它们陪伴木里人民趟过了历史长河、走过了岁月风雨。它们是木里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木里人世世代代的坚守与创新,让非遗不畏岁月,跨越千百年来到我们身边。
传承非遗,发扬非遗,使其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让其在现代化潮流下焕发别样生机,是木里人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