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其中,《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简称《条例》)聚焦全省川剧保护发展热点难点,将川剧保护发展成果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通过构建保护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剧目生产、强化院团建设、深入研究普及等系列举措,进一步解决川剧传承发展面临的基层院团濒临消亡、从业人员紧缺等现实问题,为川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作为《条例》起草单位的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是四川唯一一所开展川剧艺术理论研究的省级科研单位,长期致力于川剧理论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近年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牢固树立“科研立院、品牌强院、人才兴院”发展理念,围绕“三高地、三平台、四名牌”发展目标,建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创办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创建省级文化艺术智库“三级专家智库”,在文献整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四川艺术科研水平、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
过硬内功
建川剧学术研究高地
2023年12月,经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在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在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谢竹峰看来,申报该基地,是基于研究院扎实的科研基础以及优秀的川剧科研队伍和突出的川剧科研优势。“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前身之一为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四川省戏曲研究所,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川剧理论研究机构。”谢竹峰介绍,研究院目前会集了一批在川剧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建有首批四川省戏曲名家魏明伦工作室、杜建华工作室,近期又成立了魏明伦研究中心,累计成功申报“川剧折子戏研究”“川剧剧目概论”“川剧演出史”和“四川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等国家级、省级项目百余项,科研队伍和科研实力上的突出优势,使其具有持续推动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壮大的实力。
川剧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还有利于集合川剧覆盖区域内的科研力量及全国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资源。距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号召至今已有40余年,四川省在川剧遗产保护、创作生产、剧团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传播普及等方面均积累了宝贵资源。“这些丰富的川剧资源散见于不同省市和地区,中心将以此拓展科研内容、增强科研实力、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川剧研究合力。”谢竹峰说。
在充分认识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学术价值和迫切现实需要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快马加鞭,将中心建设各项工作迅速提上日程。中心成立以来,已相继制定了《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任务和发展纲要》《川剧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并组建成立了综合、项目、档案、宣传等职能小组和科研人员团队,开展首批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以来,受到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川剧院团广泛关注。今年9月4日,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公示了2024年度拟立项名单共计45个,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30项、自筹项目12项,覆盖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安徽、广东等省区市,包括“文旅融合视阈下川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川剧数字化保护研究”等重点选题,将有效助推川剧价值开掘与文化阐释。
“未来五年内,力争把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平台,在文化传承、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开花’。”在谢竹峰的设想里,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一个开放式联动机制、一系列决策咨询服务、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努力把该中心建成“一高地一基地”,即国内一流、彰显川剧特色、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扎实实践能力的川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高地,推动其成为振兴川剧发展的新引擎和“倍增器”。
品牌助力
聚川剧创新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的保护单位,积极推动川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川剧传承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2023年11月24日,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当代川剧名家唱名戏暨川渝“阳派”艺术精品剧目展演在成都举行,陈巧茹、王玉梅、刘谊、黄荣华、崔光丽等梅花奖获得者演绎白鳝仙姑、钱玉莲、杨贵妃、白素贞等众多经典人物形象,以深厚的表演功力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作为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在推动川剧保护传承工作中创建的品牌活动,“名家唱名戏”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活动通过川剧名家的号召力,向各年龄层的群众普及、还原、展现川剧最本真的魅力。有专家表示,能齐聚多朵“梅花”同台献艺,且演出均为川剧名段,实属难得,对引导、培育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戏曲文化消费市场有着积极意义。
振兴川剧,既需要久久为功,也需要薪火相承。自2012年起,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整合全省川剧资源,先后在成都、遂宁、自贡等地30余所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并开展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已覆盖全省21个市(州),共有近3000名师生、数百个节目参与选拔,川剧艺术的魅力日益深入巴蜀娃娃们的内心,该平台已成为四川加强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抓手,被写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今年,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将该活动升格为四川省中小学生戏曲传承展演活动,并将于11月至12月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牵头在成都举办优秀作品展演暨颁奖活动。
与此同时,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着力扩大川剧影响力,力求通过打造重点品牌带动整体发展。如今,包括“川越未来”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交流、“艺绘川剧”主题美术书法作品展、“这!就是川剧”川剧文化主题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正在多形式、多维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川剧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源头活水。
多措并举
育川剧保护传承土壤
面对新时代川剧艺术的发展需求,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还着力构建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例如,通过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申报建设四川艺术(川剧)文献数字服务平台项目,对川剧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加工和研究利用。该平台已被纳入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发的《<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细化措施分工方案》和第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实施清单,将于今年底上线试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建设的“川剧艺术传播数字博物馆”先后荣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四个一批”优秀空间和优秀案例、2023年四川省委网信办四川省首批网络综合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项目、2023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
而就在《条例》施行后,四川又迎来一大“川剧盛事”——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据悉,活动将从9月持续至11月,预计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其中,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承办“梨园戏影”——珍稀川剧艺术档案文献展暨川剧艺术数字化体验活动、“艺绘川剧”主题美术书法作品展、首届中小学生戏曲传承展演暨颁奖活动、第二届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交流活动等,汇聚行业资源力量,营造宣传贯彻《条例》、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川剧发展的良好氛围,共同吹响川剧保护传承的新时代号角。
责任编辑: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