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旅游网3月26日讯 叶明超)3月24-25日,舞蹈诗《那些时光》在高新中演大剧院进行开年首演,演出前一票难求,演出后掌声雷同,可谓叫座又叫好。一部讴歌舞蹈、致敬舞蹈的作品,能够赢得观众如此广泛的认同,确实不多见。
精选十六个片段,浓缩半世纪精华
舞蹈诗《那些时光》由四川省歌舞剧院精心打造推出,在历时两年的创作过程中,精选四川省歌舞剧院的经典舞蹈作品,以十六个精彩片段加上尾声,组成一场舞蹈艺术的精华盛宴。
这些作品片段中,辈分最高的要数《快乐的啰嗦》。这是1959年,四川省歌舞剧院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创作的民族音乐舞蹈晚会。
《快乐的啰嗦》讲的并不是家长里短,而是表达凉山彝族同胞迎来新生活的喜悦心情。1956年,凉山地区实行和平民主改革,终于结束了上千年的奴隶制度,《快乐的啰嗦》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彝族人自称“罗倮”,这个舞蹈节目将“罗倮”变成“啰嗦”,既有“快乐的彝族人”的意思,又有“快乐说不完”的含义。
1959年,《快乐的啰嗦》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首次演出,就以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舞蹈动作、欢快的表演氛围和昂扬的精神情怀,感染了全场观众。《快乐的啰嗦》随即成为热门巡演节目,并入选“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金像奖。
在入选《那些时光》的精彩节目之中,《快乐的啰嗦》属于扫地僧级别的存在。类似的经典,还有1970年代《观灯》,1980年代的《蝶恋花》、《铃鼓》、《旧事女人》。随后更有1990年代的《阿惹姐》、《漫漫草地》,以及2000年之后创作的系列作品。
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里,每个年代都有风靡一时的经典。《那些时光》精选十六个节目片段,有宏大的叙事,也有个体的表达,浓缩了光阴的故事,也承载了许多人的美好记忆。
十六个作品片段,十六个人生瞬间
虽是致敬舞蹈,《那些时光》却并不是经典作品简单的罗列陈览。
十六个作品片段,通过别出心裁的提炼和融合,形成了与人生历程韵律同拍的视听体验。
节目开篇以《蝶恋花》表现懵懂苏醒睁眼看世界的人生之初,随后以《铃鼓》、《观灯》表达美好的发现和心灵的喜悦,又以《快乐的啰嗦》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最初的纯真和美好。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旧事女人》展现女性在坎坷中寻梦的挣扎,《阿惹姐》带来两情相悦的欢愉和挂念,讲述红军长征的《漫漫草地》则是体现了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的坚强意志。
《康定溜溜的城》是到达新天地的焕然新生,《风声》的谍海传奇磨砺出性情的念达,《宽窄》已是从容人生的恬淡。此时的人,如同《蝉》一般完成了蜕变,挂满划痕的坚韧是最丰硕的收获。
为出嫁姑娘打造银饰的《银塑》,带来新人筹备新生活的美好景象。男子群舞《山风一样自由》,体现男人负重而舞的豁达。《云上》是美好家园的新气象,《永远的川军》是回顾往昔峥嵘岁月的壮怀激烈。
退出回忆,眼前是《百花争妍》的新时代。生命有涯,际遇各异,但在有风的春天,每个人都在绽放出自己的芬芳。
舞蹈诗《那些时光》展现的是四川省歌舞剧院过往作品的精彩,却以巧妙的组合方式,产生了神奇的化学效应,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生。在时长100分钟的演出中,每个人都仿佛经历了一遍从懵懂、好奇、壮烈到恬淡的人生历程。
是角色的成长,也是舞者的求索
十六个片段,陈展了四川省歌舞剧院过去半个世纪的精彩作品,也带着观众体验了一遍辉煌的人生历程。
然而这还不是这部舞蹈诗的全部内涵。
在十六个片段之后,是尾声《那些时光》,全体演员轮番登场,演绎不同年代的舞者,在追寻艺术历程中的艰辛苦乐。他们在舞台上刻画角色的人生,在幕后编织自己的人生,他们用身体舞蹈,也用身体写诗,一呼一吸是一笔一划,一起一落是一撇一捺。
四川省歌舞剧院自1953年成立以来,作品曾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金奖、银奖、铜奖,中国舞蹈“荷花杯”作品金奖、银奖、铜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及“巴蜀文艺奖”等一百多项殊荣。
年华似水,岁月如歌,每个舞者都在长达六十年的艺术传承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诗。(本文图片来自四川省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