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个地方经常塌方。”10月26日,壤塘县交通运输局职工何先渝指着壤巴拉棚洞说道。距壤塘县城两公里处的壤巴拉棚洞让这段曾经危险的道路“华丽变身”成了全新的网红打卡点,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拍照。
壤塘,又名“壤巴拉塘”,藏语为“财神居住的地方”。曾经是阿坝州地理位置最偏僻、工作条件最艰苦、经济发展最滞后、脱贫奔康任务最艰巨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其中交通带来的发展制约最为突出。2009年,党中央实施交通定点扶贫战略,给困境中的壤塘人民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国家交通运输部十二年如一日,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真心实意帮助壤塘,倾情倾力促进壤塘交通事业发展。
一条条道路,逐渐成网;一条条公路在高原之巅架起,缩短着时空距离;一条条道路散射到壤巴拉各个角落;一辆辆汽车奔驰在杜柯河畔,货物通达四方……在6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4万余名群众建起了连接世界的幸福天路。
“以前是破烂的泥巴路,晴天灰、雨天泥。有人生了病,要靠几个人用木板抬下山去医治。”谈起道路的变化,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72岁的村民松潘很感慨,“现在路好了,上下山骑摩托车,开小汽车,又快又方便。”
沿国道317线一路向西,进入壤塘县境内。从高山峡谷到草原牧区,随处可见一条条蜿蜒的水泥路,有的穿行在云端,有的镶嵌在山尖,宛如一根根飘逸的哈达,从狭窄河谷通向偏远藏寨,延伸至农牧民的家门口。
如今,村民松潘口中的“泥巴路”消失不见了,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成为了农牧民群众心中的 “民生路”、“民富路”,更是党和政府与农牧民群众心连心的“民心路”。
十二年来,国家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资金16.21亿元,实施项目127个。壤塘县公路实际通车里程约达1015公里,县际、镇村互联路网基本搭建,已形成国道317、国道227等5个对外干线公路出口,上南路贯通国道227线和省道453线,形成了县域内环线。全县交通路网逐步完善,公路等级明显提升,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实现所有乡村通硬化路,2019年实现所有乡村通班线车辆,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在县域内率先实现了交通小康。
“道路通、百业兴”,畜牧业是中壤塘镇的产业支柱之一,随着国道227线全线贯通,该镇壤塘村率先搭上“致富快车”,成立了云端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将当地的鲜牛肉运到成都加工成牛肉干,逐步创立了壤巴拉云端牛肉品牌。
一条路就是一条经济带,路延伸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瑟谷村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起农旅结合示范基地;康垄村建起了农畜专业合作社,让鲜奶走进餐厅,村民腰包鼓了;度假小村、牧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更是为壤塘县“文化+”路径奠定了基础,助力壤塘树立起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坚持“文化优先”战略,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挖掘整合非遗资源,成立非遗传习所46个,培养大量文化稀缺性技能人才。随着实现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强县的转变。壤塘县提出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以唐卡为先例,与动漫、纪录片、景德镇瓷器进行融合,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振兴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交通发展既“刷新”了群众的出行体验,也带动了壤塘的农牧、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助推着壤塘县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尼玛初 何永美)
责任编辑:System.Collections.Generic.List`1[System.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