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的大街小巷被一抹明艳色彩点亮。早春料峭中,小报春在绿化带与花坛中盛放,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拍照。这原本生长在山间的“野花”,在科研人员十余年努力下,成为公园城市的“春之使者”,悄然改变着城市绿化的面貌。
小报春,这种原产于四川、云南等地的乡土植物,被誉为是“春天的信使”。这一看起来柔弱的小花和它背后的科研人员一起,经历10余年的艰辛,完成从乡土“遗珠”到公园城市“春之使者”的蜕变。
它是乡土“遗珠”,更是价值宝库
小报春原产四川、云南等地,被誉为“春天的信使”。在成都市温江永宁苗圃,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潇和同事们正查看小报春的地栽效果。眼下正值盛花期,预计四月结果,七八月份又能再次播种,秋冬时节,它们将从苗圃走向成都街头。
张潇和她的同事们正在查看区域实验中小报春的地栽效果
目前,成都街头常见的小报春有飞羽、蜀红、傲冬等6个新品种。其中蜀红、傲冬等已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授权,飞羽、瑞雪等也通过了专家审定。今年,团队还提交了紫韵、素娥两个新品种的申请书。
全世界约有500种报春花属植物,中国分布约293种,四川就有170余种。然而,过去报春花在市场上应用并不多。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发展科科长黄靖琪表示,资源开发不足、大众认知缺乏,加上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种植技术不成熟,让报春花长期缺席城市景观。“甚至有人觉得‘乡土’就意味着‘普通’‘土气’,这些乡土植物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但科研人员坚信,小报春的高观赏性、低维护和高生态效益等优势值得被看见。
从“野花”到“春使”的蜕变
为了让小报春走进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开启了漫长探索。每年,工作人员都会到野外引种野生资源,让这些山野植物在苗圃中驯化,这是小报春“进城”的第一步。
研究人员正在对小报春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测量
在苗圃大棚内,助理工程师邓童和冯灿灿在张潇带领下,对植株进行授粉和套袋操作。引种驯化后,存活的小报春要经历不同试验。想稳定品种特性进行扩繁,就要做一致性试验;培育新品种则要进行变异性试验,每个环节都耗时耗力。
以一致性试验为例,2020年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报春花优选工作。经过4 - 5年定向育种,确保每百株中异形株不超过3个,才能达到新品种一致性要求。“紫韵”“胭脂蜀”等新品种就是这样育成的。即便育种完成,团队每年仍要进行区域试验,观察性状稳定程度。
报春花一年只开一次,每次开花都让科研人员揪心。邓童笑称,每年都像开“时间的盲盒”,生怕杂交育种出现问题,一旦花色、花型出现性状分离,就会大大增加时间成本。看到性状稳定的杂交后代,大家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乡土植物成公园城市底色
从事植物研究培育工作既枯燥又单调,但科研人员乐此不疲。他们每年要从10万株小报春中筛选出几株变异株,再经过杂交实验、抗性测试等流程,确定植株特征稳定后才能申报新品种权。
在他们的努力下,小报春在成都的应用规模逐年扩大,从2022年的20万盆增至2024年的60万盆,成为冬末初春绿化的主力军。天府广场、人民南路等城市主干道,宽窄巷子、大慈寺等历史街区,都有小报春的身影,填补了“春景空窗期”,既降低绿化成本,又留住了乡愁。
除了小报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还在拓展其他乡土植物的创新育种工作。目前,成都正在驯化培育10余种具有横断山脉特点、低维护成本的乡土植物,如琉璃草、太平花等,今年这些植物将陆续亮相城市园林绿化,为公园城市增添更多自然底色与鲜明特色。(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供图)
责任编辑: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