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绵阳会交出怎样一份答卷?12月2日,记者跟随绵阳市人大组织的“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江油观雾山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实地探访绵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场“大考”中的成效。
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坚实守护
从绵阳出发,汽车沿着蜿蜒山路前行,大约3小时车程,便抵达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这里重峦叠嶂、谷壑幽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在这一片神秘的生态秘境,珍藏着无数珍稀野生动植物。
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占地951平方公里,占据县域面积30.8%,涉及北川县11个乡镇,25个村,1个国有林场和1个国有林业企业部分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四川羚牛、川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的自然生态系统。数据显示,区内野生脊椎动物达515种、昆虫328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22种、79种;野生植物品类达2150种,珍稀保护植物就有13种。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北川县共有野生大熊猫74只,是我国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分布区。
为守护好这份大自然馈赠的宝贵家底,保护区管委会主任赵军向记者介绍,保护区内构建起全方位监测体系,红外相机24小时“站岗”,精准捕捉动物踪迹;定期组织科研团队进山科考,摸透动植物生存现状。据赵军介绍,近年新发现多种珍稀植物群落,种群数量呈稳健增长态势。
常年穿梭山林的护林员老张说:“巡山累是累,但前些天巡山看见一群金丝猴在树梢撒欢,心里美极了!”老张不仅巡护、排查火情,还担起生态宣传任务,附近村民自觉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愈发强烈。
江油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山林秘境的生态蝶变
走进江油观雾山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林海茫茫,仿若置身仙境。“观雾山肩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重任,生态意义重大。”据江油市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管理股股长简霁介绍,保护区下设 3个保护站,占地约5000平方米,超80人的巡护队伍日夜守护。近年来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升级,修缮巡护步道、瞭望塔,改善护林员工作条件;还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森林覆盖率攀升至90%以上。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这里珍稀物种汇聚,18种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在此安居,银杏、红豆杉等5种一级保护植物尤为夺目;还有金雕、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出没其间。2005年现身的距瓣尾囊草,堪称“植物活化石”,经过多年精心呵护,如今约有7600 株(丛)。红外相机已精准捕捉到19种野生动物踪迹。
保护区还与周边社区合作共建,吸纳村民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共享生态红利,村民从靠山吃山转为养山护山,生态意识今非昔比,成了保护区“编外守护者”。
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都市绿境 人水相依
湖面上,水鸟翔集,野鸭结伴游弋,白鹭振翅高飞;公园里,市民漫步其间,悠然惬意,孩子们嬉笑追逐,好一幅闲适的冬日游乐图。
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与绵阳城区相融,2015开始试点建设,2020年12月通过验收获得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因涪江、安昌河、芙蓉溪在此汇流,称之为“三江湖”。公园总面积921公顷,湿地公园最具保护价值的是水鸟及其栖息地,湿地公园及周边是鸟类(尤其是水鸟)在四川盆地重要的迁徙通道、停歇地和越冬地,是整个嘉陵江流域冬季候鸟种类和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城市湿地 鸟类天堂”。
秉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涪江岸线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为重点,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截至目前,累计修复 36.2 万平方米,改良栖息地 4.6 万平方米,还建起巡护道、观鸟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以及AI等技术手段,建成智慧监测平台。
“这片湿地是绵阳‘城市绿肺’,在防洪、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张翔说,作为城市中心的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也独具特色。公园的自然教育中心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日”等节点经常性开展主题公益科普宣教活动,成为绵阳众多中小学校的研学活动基地。
生态守护步履不停,绿色家底愈发殷实。绵阳正以实际行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续写山川常青、河湖常碧的绿色传奇,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责任编辑: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