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旅游网10月8日讯 叶明超)中秋国庆假日期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63960人次,其中文物区195096人次、西区及锦里568864人次。在10月6日圆满收官的“向往·三国”2023年成都武侯祠中秋国庆特别活动,不但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也受到了各大媒体的持续关注,两次亮相CCTV-1《新闻联播》。
三大惠民活动 共享文化大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双节期间,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游客中心里,背诵三国名篇的声音可谓是此起彼伏。“背古文赢门票 武侯祠免费游”活动吸引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积极参与,掀起了一阵三国文化学习热潮。
除此之外,武侯祠文化志愿者每天都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公益讲解。从唐三绝碑到清攻心联,从汉昭烈庙到诸葛亮殿,他们带观众畅游古祠,细数文物背后的故事。“龙吟希声”展览策展人还特意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在“云端”逛展,一饱眼福。
五大精品展览 品读三国历史
双节期间,逛展打卡必不可少。漫步于成都武侯祠之中,各类主题精品展览令人应接不暇。
中秋前夕,以汉代画像石为主题的“琅琊凝颂——汉画像石拓片精选展”来袭。展览聚焦诸葛亮的出生及少年生活的地方——琅琊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0余件(套)相关文物及汉画像石拓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拓片,促成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将汉代琅琊郡的社会风貌以及时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奇幻瑰丽的精神世界展露无余。
“龙吟希声——三国戏曲艺术展”热度不减。精美的文物珍品,配上现代的展陈手段,不仅呈现出三国戏曲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塑造了观展者与中国戏曲的内在精神联结和情感共鸣。其中,《鼎峙春秋》《清人画戏剧图册》《同光十三绝》及“绿色锻平金绣连钱纹男靠”“马连良《空城计》戏服”“梅兰芳《洛神》戏服”等多套戏服,均为西南地区首次展出。
此外,“明良千古——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祠庙千秋——成都武侯祠历史文化主题展”“武·戏——三国体育文化精选图片展”三大展览,也吸引到众多观众驻足参观。
七项互动体验 感受传统与现代
中秋国庆期间,配合节日节庆的文化习俗及精品文物展览,成都武侯祠推出的文化讲座、互动体验、快闪打卡等主题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中秋游园”活动意蕴十足。中秋节当天,小朋友们着汉服、习汉礼、吟国学、送祝福,营造出浓浓的佳节氛围。此外,他们还带领观众体验了吹洋画、踢毽子、跳房子、翻花绳等童年趣味游戏。“三国匠造所”亲子活动不仅向观众普及了戏曲小知识,还特设手工体验环节,亲子家庭协作绘制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三国人物脸谱扇面。
10月1日,四川省戏曲名家刘露和成都市京剧研究院的众多艺术家们在武侯祠三义庙前快闪京歌《我爱你中国》,以华夏之声,传经典之曲,为祖国献礼。而观众则化身“群雄”,在武侯祠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国walk”。他们穿梭在古祠之中,调动脑力和眼力,夺宝闯关,集齐五个打卡点位,最终完成专属的文物拼图。
此外,梅花奖获得者陈巧茹带来了《有凤来仪美貂蝉》主题讲座,让观众进一步了解美女貂蝉温柔勇敢、胆识过人的形象,享受戏曲艺术视听盛宴。“三国寻‘谱’”活动带领观众深度打卡了“龙吟希声”展览,展示出三国戏曲人物的多样妆造和丰富内涵。“三国运动会”不仅展演了投壶礼、盘鼓舞、五禽戏等汉晋三国时期流行的体育项目,更是让观众穿越时空,现场体验蹴鞠、投壶、射艺、木射等古代运动,由此去窥见古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媒体持续关注 央视七次聚焦
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吸引到众多观众参与,也受到了各大媒体的持续关注,央视更是7次聚焦武侯祠。
10月1日、2日,接连两天,成都武侯祠亮相CCTV-1《新闻联播》。随后,CCTV-13《新闻直播间》和《朝闻天下》相继围绕武侯祠的精品展览、文化活动、锦里古街、红墙美景,进行了4次报道。此外,CGTN央视国际还直播报道了“三国运动会”活动情况,让海内外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
除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亚旅卫视等央级媒体,东方卫视、四川发布、四川日报(川观)、四川观察、华西都市报(封面)等省级媒体及成都发布、成都日报(锦观)、成都商报(红星)、成都电视台(看度)、YOU成都、文旅成都等市级媒体均对成都武侯祠的黄金周文化活动、参观情况做出了相应报道。
据统计,围绕“向往·三国”2023年成都武侯祠中秋国庆特别活动的媒体专题报道数共46条。其中,央级媒体报道21条,省级媒体报道11条,市级媒体报道14条。百度搜索词条“成都武侯祠 向往·三国”,相关搜索结果约达600万个。不仅如此,武侯祠的展览、活动和美景等内容,在小红书、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上也得到了网友的大量关注和推荐。(本文图片来自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责任编辑:叶明超